0755-88856178
時間:2015-01-05
機器人時代已然來臨。我國坐擁全球大的消費市場和大的制造業體量,也正面臨一場機器人產業帶來的盛宴,吸引了政府、企業、資本和消費者的關注和期待。
但在機器人火熱的背后,市場需要冷思考。面對國際巨頭圍攻,我國企業如何突圍?如何避免重走汽車、光伏產業的老路?資本如何撬動產業突破?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多方采訪,試圖還原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真實現狀及困境,探路產業突圍路徑。
|
在影響未來的顛覆性技術中,先進機器人被咨詢公司麥肯錫列在第5位,萬億美元的市場也被寄予厚望。“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順理成章地落在了機器人頭上。對于這場產業盛宴,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甚至展開了新一輪的工業競爭。
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大、增速快,在光鮮的數據籠罩下,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拔地而起。2013年,中國共銷售3.7萬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60%。
但多位在業內深耕多年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機器人時代只是看起來很美,甚至對部分企業來說,這個“餡餅”也可能是 “陷阱”。從市場份額到核心技術,從行業競爭到發展戰略,中國機器人產業從機理至內核似乎都并未清晰。
中國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長36%/
2013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引領全球經濟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報告稱,影響未來顛覆性技術中,先進機器人位列第5,排列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之后。
2014年12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在成都的一場會議上表示,將人、數據、機器連接起來,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促進更先進設備和更完善服務的產生,“機器人將成為完成這一使命的佳載體”。
“為了使2020年東京奧運會超越北京奧運會,日本已經決定將在開幕式上加入機器人競技單元作為重頭戲。”一位業內人士稱,世界各國都積極應對新科技產業革命,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發達[敏感詞]也紛紛從[敏感詞]層面對機器人產業進行部署,包括美國的再工業規劃,日本的新產業發展戰略,韓國的機器人未來戰略及德國工業4.0等。
相關統計顯示,2001年~2013年,全球機器人增速為7.2%,2013年產銷量達到歷史新高為17.9萬臺。預計2014年將突破20萬臺。有券商報告樂觀預測,未來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行業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
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大,增速也快。2013年,中國共銷售3.7萬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60%。2008~2013年,中國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長率達36%。目前,全球每銷售5個機器人,其中就有一臺是在中國安裝。
當前中國制造業每萬名工人機器人保有量為23~25臺,低于全球平均值的58臺。有分析認為,根據日本、韓國的經驗,如一國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左右時,機器人的應用開始出現快速增長,中國已到這一時點。
隨著工信部2013年511號文《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地方政府到民間資本,都掀起了一股機器人熱潮,2014年也成為中國機器人發展元年。
與之相伴的是,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有券商統計顯示,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的產業園(基地)已超過30個。投資額度上,現有地方機器人產業園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2014年每周可能有兩家機器人公司誕生。”有業內人士統計。同時,資本市場上現在有機器人概念的公司超過50家。李瑞峰表示,“雖然很多是屬于中低端企業,但是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可能出現井噴。”
高熱度背后隱現低端重復/
機器人[敏感詞]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認為,2014年機器人行業是“企業熱、政府熱、全民熱”。不過,曲道奎表示,怎樣避免低水平質量重復等問題,考驗著政府和企業的智慧。
李瑞峰也認為,應該通過對各地園區的整合,建立好的產業鏈,而不是用重復低端的技術搶市場、搶資源,這樣會把整個市場格局攪得更加混亂。
“在中國,大多時候說機器人是指機械臂,下一代機器人則是人機協同、工業互聯。”在曲道奎看來,目前的傳統機器人定義就是可編程的設備,而新一代機器人是完全自主的系統,是真正的智能機器人,應用領域有嶄新的變化。因此,未來的機器人市場達數萬億元,和現在常見的機械手類的機器人幾乎完全不同。
事實上,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也僅為160萬臺,國際替代率只有5.08%,中國替代率只有0.23%。曲道奎認為,現在的機器人用得少,替代量少,原因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受限,在靈巧性工作、非一致環境制造和人機合作等領域,傳統機器人的限制非常明顯,面臨很大挑戰。
就中國的情況來看,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認為,中國目前的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薄弱,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高端缺乏。
但事實上,中國機器人專利上的成果非常多。但有業內人士直言,專利成果是國內專業多,國際專利少,轉化價值不大,還是缺乏真東西。
2014年國際機器人協會IFR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缺少技術創新,包括創新思想和創造性成就;沒有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干企業,規模普遍很小,關鍵部件品質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進水平5到10年。
“雖然機器人產業看上去很美,但仔細看令人憂慮,甚至有如履薄冰的感覺。”中輕集團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副主席楊漾也表示,同等質量的機器人產品國內企業可獲得利潤很少;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企業人力、研發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國產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和生產實踐檢驗。
洗牌期面臨高風險/
事實上,技術和產品的問題,直接體現在了市場上。我國機器人需求已經躍居全球[敏感詞],甚至在未來二三十年間都是全球大的市場。但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市場占比不到20%,其余80%都被國外機器人巨頭企業所占有。
長江證券研報顯示,2013年,外資品牌多關節機器人銷量22616臺,占中國多關節安裝量的92%。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機器人36860臺,從機器人的產地來看,國內企業占據市場的26%,外資占有74%。
事實上,經過40多年不斷發展,國際市場已經形成了機器人產業“四大家族”,他們都已布局中國。在中國市場上,機器人價格和產品可靠性競爭十分激烈。
李瑞峰表示,現在中國機器人發展存在的問題,可能是市場發展方面沒有想象的那么快,大家都覺得中國機器人發展熱,但真正做市場難度還是大,機器人應用隊伍不夠,技術的成熟度不夠。
工業機器人產品具有標準高端制造屬性,重資產、投資周期長。業內人士透露,國內機器人企業現狀是,零部件行業虧損,自主品牌本體機器人只有年銷售超過500臺方能夠盈利,而系統集成商盈利微薄。
免責聲明: 本信息的真實性未經我網證實,僅供您參考,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 如有錯誤、誤差或侵權行為,請通過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將該錯誤、誤差或侵權及時通知我們,我們將萬分感激并會急時予以修正或刪除。